为什么足球赢不了
(重发一篇旧文)
为了把问题简明化,我们假设中国有十亿成年人,再假设中国国家足球队一共有20人。本文所有讨论都以这两个数字为前提。
在今天这个信息的时代,说我们输球是技不如人,已经难以令人相信了。关于输球,专家有专家的分析,我只是觉得,部分原因也许在于,我们的队员,没有那么想赢。
为什么呢?首先,各种运动队中因伤病退役的运动员的生活状态——甚至曾经夺金曾经辉煌的成功者——恐怕都会引起现役运动员的谨慎。更何况足球又实在是高强度对抗,甚至猝死的事情、赛场上都偶有发生。
当然,这还不是我今天想说的主要原因。
如果问一个普通中国人说:国足出线时,愿意付20块吗?甚至于,如果国足夺冠,愿意付100块吗?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说愿意。也就是说,运动员的心理预期,说不定也不低于每个人10亿到50亿。哪怕是自己去交税,也意味着5.5亿到27.5亿税后的现金。那不仅是无上的购买力,更是无上的荣耀。
可惜的是,各种细节间透露出来的消息暗示说,我们的分配机制,有可能不支持这种思路。前几年一位运动员的获奖感言,也曾经被相关领导公开批评说:“感谢父母可以,但是应该先感谢党感谢国家”。
从这句话我联想到,口头的感谢尚且需要把党和政府放在前面,面对每人10亿到50亿的资金,是不是我们的体制也会说,“5%归个人、而且照章纳税”?那样,出线时到手约钱,就只剩下每个人2-3千万人民币了。
我们曾经的口头禅,可是“交够了国家的,留够了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而且这句话当年还是作为改革开放的样板式口号提出的。我一直就觉得奇怪:人的心,怎么才算“够”呢?
周其仁先生当年就发现过:农民在自留地干的热火朝天,但是在公社的地里,却是出工不出力。
可见,劳动力这种产品,虽然表面上看可以强制提供,但是,没有得到心满意足的回馈时,提供者可以任意控制它的品质,直到把它降为零。可见,强制劳动强制交易,其实会大批湮灭社会财富。
当然,努力赢球有时候可能会出于另一些原因,比如“输球时的惩罚很恐怖”、或者“国家队队员平时完全没有收入”、等等,这些因素也有可能激发队员放手一搏的欲望。但是我好像看到消息说,国足队员平时薪酬却相当可观,而且输球也没有什么惩罚的可能性。
大家都是聪明人。在一个自上而下资源逐级截留的体制中,如何保证自己可能的收益,是每一个人都会考虑的事情。但是,相信大家都同意说,这里似乎缺了点儿什么东西。我们缺了什么呢?我觉得,我们缺了对最终结果负责的人。而离开这种终极意义的问责机制,所有投入都很可能会打水漂。
郑经卫
2018年6月26
GMT+8, 2024-11-25 19:19 , Processed in 0.02629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