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殿兴译
勃留索夫(1873—1924),俄国20世纪初开创性的大诗人之一。俄国象征派((亦称颓废派)诗歌运动组织者和领袖。1873年12月1日(俄历)出生于莫斯科。祖父是科斯特罗马省的一个农奴。父亲生下来(1848)也是农奴。后来祖父经商发财,赎身成为自由人。父亲没有经商才能,祖父死后,弃商,成为小市民。外祖父巴库林是列别姜地方的一个小市民,自学成材,喜欢文学,写诗(尤其是诗体寓言)和小说,也发表过一些。1860年代,父亲也跟随潮流积极自修,曾在彼得罗夫农学院旁听过一段时间。当时父亲接触过一些民粹主义革命团体,对其革命主张终生不渝,喜欢读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舍夫斯基和皮萨列夫的著作。因此,勃留索夫说他在襁褓里就受到了唯物论和无神论的熏陶。
勃留索夫起初在莫斯科一家当时最好的私立中学学习,后来进入了莫斯科大学文史系历史科,1899年毕业。他在《简要自传》里说,他三岁就学会了读书,入中学前就读了大量的书,其中有纯文学书,也有科学书,对自然科学和天文学尤其感兴趣。在中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对数学的爱好一直保持到晚年。在大学多致力于哲学史的研究。
勃留索夫开始写作很早。1880年代,他的一篇体育方面的文章得到发表。1890年代初,开始发表诗歌。1894年他的第一本诗集出版。此后,他便经常发表作品。每年出书一部,有时两部,甚至三部。到1924年他写《简要自传》时,他说至少出版了80部书(如果连再版书也算在内的话)。其中有诗集,有短篇小说集,有长篇小说,有戏剧,有科学研究专著,有论文集,也有小说和诗歌的翻译。
他当过编辑,做过教授,十月革命后在苏俄教育人民委员部(相当于后来的教育部)担任过多种领导工作,还组建并领导了高等文学院。但是研究者认为,他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在抒情诗创作方面。
1890年代,勃留索夫踏上诗坛的时候,俄国文网森严,诗坛因循守旧,死气沉沉。勃留索夫为了给诗坛增加一些清新气息,接受了法国新兴的象征派诗人特别是魏尔兰和马拉美的影响,在俄国开了象征主义的先河。1894—1895年间,他以《俄国象征派》为书名,出了三本诗集(其中诗歌大多是他自己写的,署本名或化名)。1895年又出了一本以《Chefs d’oeouvre》(法文:珍品)为书名的诗集,1897年出了以《Me eum esse》(拉丁文:这就是我) 。
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出版的《Tertia Vigilia》(拉丁文:第三道防线)开始,勃留索夫便努力克服象征主义的影响,开始学习俄国一些大作家特别是普希金的创作经验和教导,离开个人的小天地,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开始注意描写城市生活。随后出版的诗集书名叫做《Urbi et Orbi 》(拉丁文:面向城市和世界),就表明他已开始关心城市生活,同情被压迫者了。在《Tertia Vigilia》(第三道防线)出版以后,高尔基就给他写信说:“我觉得您能够很好地替被压迫者说话。”
进入20世纪以后,人类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勃留索夫在诗人里面是最早写诗歌颂人类航空航天的成就,他甚至还写诗歌颂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物理、数学、天文学等方面的最新成就。
综上所述,勃留索夫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诗人。他的诗,无论是手法还是题材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这里选译了他在不同年代写的几首诗,也许可让读者尝鼎一脔。
他在世时,他的诗有许多已译成英法德意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欧洲以外的其他一些语言如日语。
论形式(十四行诗)
花的美与香
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天然的宝石
不经琢磨,难获叹赏。
头脑里的意念不停变幻,
像天上飘的白云一般;
只有凝固在完美的词句里边,
它才能永世长存,万古流传。
我希望我的幻想
落到笔端,见到光明,
都能得到想要的形象。
但愿读者打开我的诗集,
匀称的格律和典雅的词句
会使他感到陶醉和惊喜。
1895年6月6日
给少年诗人
脸色苍白、目光炽烈的少年,
听着,我要给你三点规劝:
第一, 不要关心现在,
诗人的领地只在未来。
第二, 对谁也用不着同情,
只要无限地爱你自己。
第三, 对艺术要由衷地崇敬,
一心一意,不讲功利。
苍白的少年,腼腆的少年!
你要是接受了我的这三项规劝,
我战死沙场,也毫无怨言:
因为我留下了一个诗人在人间。
1896年7月15日
译者附记: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象征主义的理念。一般认为它是俄国象征主义的宣言。
年迈的维京人
他站在悬崖上:严酷的风嘲笑着
把刺骨的水星摔到他的脸上。
白花花的巨浪升起来又摔碎,
海在他的脚下撞击着岩石的高墙。
帆借着温顺的风力滑在辽阔的海面,
他的孙子驾船直奔远方的文兰。
他们之间的海面越来越宽,
大海的的声音响着,像送葬的哭喊。
在那儿,在那远隔重洋的异国他乡,
在斯科列林岛上就要爆发殊死血战,
他却只能在墓穴一样的家里苟延残喘,
默默听着那些妇女们胆怯地祈祷平安!
可悲啊,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儿孙们
远征他乡,利剑和胜利都已跟他无缘。
战斗的号角已不再把他召唤,
他只能安享荣光,像先祖一般。
多么想永远受到欢迎,同去作战,
死寂的岩石峭壁不使我发出哀叹,
随那战船在喧闹和呼啸声中远航,
让狂风用波浪的水尘抛打我们脸。
1900年7月12日。
译者附记:维京人,英文音译为Viking,是斯堪的纳维亚古代一个部族,擅长航海,骁勇善战,在纪元700、800、900年代曾经常奔袭欧洲沿海国家,占领过英、法、俄等国沿海地区。他们也到更远的地方去探险,据说曾到过北美洲。诗中的“文兰”指的就是他们曾去过的北美洲一个地方(其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维京人在西方是广为人知的。1975年,美国发射了两个航天器去探测火星,就是以Viking命名的,(中文译为“海盗号”,并不十分确切)。
瓦匠
“瓦匠,系着白围裙的瓦匠,
你在盖什么,盖的是什么房?”
“唉,别打扰我们,我们忙,
我们在盖,在盖一座牢房。”
“瓦匠,手持瓦刀的瓦匠,
谁将被关进这牢房里悲伤?”
“肯定不是你,也不是你的兄弟,
你们富人不会因偷盗被关进这里。”
“瓦匠,瓦匠,那会是什么人呢,
被关在这里,长夜难眠,唉声叹气?”
“也许是我的儿子,他也是工人,
我们的命运都是这么令人悲愤。”
“瓦匠,瓦匠,他一定会知道
是谁砌的砖,盖的这座监牢。”
“喂,留神,别在脚手架下转悠,
我们什么都懂,请你闭嘴快走!”
1901年7月16日。
偶遇
o toi que j’eusse
aimee,
o toi qui le savais!
Charles
Baudelaire
“A une passante”٭
哦,在这喧闹的京城大街上,
相遇又分手,何其太匆忙!
哦,这流露着爱的眼神,
这传递着情的睫毛!
随着匆匆流去的汹涌波涛,
我俩偶尔相遇,近在咫尺
我们忍不住要互相无声地呼叫:
“你是谁,告诉我?”“你是谁?”
眼神已把彼此的过去完全讲清,
我向她喊道:“嫁给我!”
可她已跟别人海誓山盟……
转瞬,我们已分开,各奔前程。
她随着人群飘然远去,
此刻心里已想着别人……
我也体验过了一见钟情,
爱的火焰已变成了灰烬!
٭(法文)哦,你呀,我本来能够爱上你,
哦,你呀,你知道这一点!
波德莱尔:《路人》
1904年9月24日
GMT+8, 2024-11-23 15:59 , Processed in 0.09822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